有人说六四是后来出生者的胎记。什么是历史的创伤?我想起我从小到大都很讨厌军训,印象最深的就是有次站队我们连队有人讲话,教官很生气大喊说话的人站出来,但是没人承认,于是教官决定一排一排挨个打屁股。他拿了一个扫把对着每一个人的屁股挨个抽过去,只听到他每抽一个人自己都会大吼一声,然后伴随着被抽到的人的一声*嘶—————*。抽完两排人时那个扫把直接断掉了,等抽到我这排的时候感觉他也没力气了,其实我被抽到时候觉得也不怎么疼,最令人煎熬的其实是看着他一个一个朝你抽过来时的那种无助和恐惧。好几年之后我才知道,中国对大中小学生系统性进行军训正是六四之后对学生的整肃,我们挨的那一顿抽原来是三十五年前子弹射入胸膛的余波。
看过 黄阿丽:小眼镜蛇 🌕🌕🌕🌕🌕
https://neodb.social/movie/4UtCWbSCaSDxn2HIqn4Lwq
关于韩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只读过韩江的一本书,就是少年来了。以多人视角的镜头串联写了光州的屠杀给那一代韩国人造成的创伤。其实我韩语文学读得非常少,读完这本书之后对内容本身也不留下很深的印象,但阅读结束后的精神冲击令我特别印象深刻,很多复杂的感受堆叠起来,最后变成某种茫然。我感到我读了一些我自己都不知道需要去读的东西,一本有具体暴力和性侵描写、有对尸体详细描述的书竟给我带来某种乡愁一样的感受.......就像是骨骼和血液里面有某种空空的地方,就像鸟一样,文字将这些空间照亮了一点,暖意随着文字的结束慢慢消失掉,好像体验一场鬼上身。读这种沉重恐怖到可怕的文字读出来的感觉是乡愁,这件事情本身也有点令我惊愕......
而后来知道了韩江是光州人,1970年出生,通过写这本书去理解自己出生的城市和从生存身边擦肩而过的时代。于是又觉察到那种唏嘘感慨归于茫然的感受。也许阅读这本书是某种确认,在看不到的空间摸索到伤疤,惊愕于那里有个伤疤,惊愕于那个地方是自己身上。“For her intense poetic prose that confronts historical traumas and exposes the fragility of human life.”
看过 黄阿丽:铁娘子 🌕🌕🌕🌕🌗
https://neodb.social/movie/6nUaSR4UZFR51RUDrplPHT
“在你死后,我没能为你举行葬礼,导致我的人生成了一场葬礼。”
看到友邻引用,于是想要再次推荐一下这本讲述光州事件中普通人故事的《少年来了》。
去年磨铁引进了韩江的《素食者》,让更多人关注到了韩国文学。而韩江这本《少年来了》比起那本要好很多,不再企图从日常中寻找平衡,用隐喻传达不安,而是将最赤裸残虐的景象不加过滤地倾泻出来(这点上,会想到阎连科)。
阅读过程仿佛坠入了感官地狱,心是沉的,呼吸是痛的,文字作为最自由的载体,发挥了它可以带给人的极致的冲击力。书中以各个经历事件的人物的视角还原了屠杀的面貌,普通人被迫拾起孤勇,侥幸逃脱的生者心怀亏欠,这是外围的目光难以抵达的幽微处。
问过磨铁的编辑,他们有购买这本书的版权,但是迟迟没出。支持正版的话,台版实体书在淘宝上可以买到,电子版博客来、读墨等平台也有售(如果不方便购买,我可以发给你我买的电子版~)。
看过 黄阿丽:单身女士 🌕🌕🌕🌕🌑
https://neodb.social/movie/49IiDmjQvcgSf3AReDXzQ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