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篇博客,博主把对ta造成审美冲击的一些程序员的博客设计称为电子格子衬衫,笑死
编辑:来都来了那请给原博主增加一些浏览量 https://4o.cx/2023/230313-font/
《谷歌推出了.ing这一域名》
https://blog.google/products/registry/introducing-the-ing-top-level-domain/
这代表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构建自己的网站
那么,就看谁能注册 b.ing 了
我看了上海万圣节cos的视频被感动好几次,居住在上海的这些年轻人(区别于上海人)的生命力是这样旺盛,在律法管辖的一点缝隙里竟然长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植物,真是了不起。老中的土地真是配不上这些生命力……
很多视频标题浅浅地说“乐子人发疯好快乐”,但我觉得,如果深深地说,这些都是可贵的生命表达,只是假借疯癫之名,“控诉断壁残垣”。
有好几幕和执法人员一起形成了幽默的互文:什么警察带走了几把女孩啦;无论是“皇帝”还是“鲁迅”的人都要被警察无情驱逐;蝙蝠侠在一溜执法人员人墙前面前进,把执法人墙变成了他的背景群演;“人型摄像头”站在两个协警中间,强行成为了协警的“自己人”……到最后有个拿喇叭的交警不得不反复嚷嚷:我真的是交警——我不是cos——。万圣节cos模糊了真实的边界,荒谬又解构了权威。
有很多cos让我笑疯了,但当我大笑的时候,我可以感觉到笑声将我与他们串联起一个同盟,感觉到同盟中其中未语的苦闷、无奈、愤怒,以及“fuck it,老娘不在乎了”。一个万圣节游行搞得戒备森严协警密布,是谁因我们的笑声而恐惧?
也许明年这一点点缝隙也要被填满,但既然今天的大笑存在过,巨鹿路有这些人走过,别的就之后再说啦。
这条怎么突然被转起来了……这是一年前公布的临时备用域名,现在已经基本过时了,没什么参考价值。请大家不要再转了。
我不喜欢删旧嘟嘟,因为哪怕是已经过时的东西也是我记忆的一部分。不过如果这条一天后还在继续大量被转,为了避免误导我就只能把它删掉了【。
———(原po内容)———
总结一下今天被墙的几个站的公开备用域名希望能帮到大家:
饼干米:
bgme.bid
0rz.one
嘟站:
ouo.o3o.ca(暂时不可用之后如果有新的我会在评论里补充)
sci站:
moresci.icu
ns站:
mastodon.fun
my.ns.ci
『在石家庄见证实用主义摇滚:官方认可的可以摇,不被认可的只能滚』
「这里对摇滚乐的追寻带有实用主义色彩:政府介入摇滚乐这件事很不摇滚,但只要忽视它,就多了几场阵容不错、价格不高的音乐节」
特约撰稿人 张密云
2023年9月4日,石家庄,摇滚音乐节表演期间,保安人员正在看著观众。摄:Andrea Verdelli/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音乐暂停。痛仰乐队主唱高虎举起双手,讲起前几天在南阳迷笛音乐节的见闻。“迷笛那个各种各样的旗子你知道吗……有一面旗子上面有一句话,叫‘这个世界会好吗’。”
他把手放下,扶在吉他上,问台下的观众:“会吗?”。
《这个世界会好吗》是音乐人李志的一张专辑,目前李志……
阅读全文: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31031-mainland-rock-home-town/
【 #重度抑郁女生被医生建议断亲 专家调查发现青年断亲成常态】近几年,“断亲”成为社交媒体上频繁被提起的话题。这通常指懒于、疏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交往,简单来说就是基本不走亲戚。一些年轻人不再重视“血缘关系”,也厌恶父权社会里,以男性长辈为核心的家族聚会。无论城市与乡村,与叔伯、姨姑等非直系亲属断绝交往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许多人在社交平台上讲述自己的经历,获得共鸣。他们不愿忍受家族里没有边界的催婚,也拒绝成为长辈攀比的谈资。有人甚至与亲生父母断绝来往,选择独自重新面对人生。
对于91年女生小怪来说,30岁之后,选择断亲的决定性瞬间可能只是“到可承受的极限了”——2022年7月的某天,她拿起手机,平静地找出亲戚们的微信头像,挨个删除;再打开通讯录,将号码也拉黑。当时,小怪正经历重度抑郁,偶然看到一扇窗户,就有跳下去的冲动。上一秒还在喝水,很开心地听音乐,下一秒可能哭得撕心裂肺。医生建议她,可以先和家庭做物理隔绝,那是刺激她的诱因。把亲人的联系方式都删除后,小怪觉得“世界都安静了”。在这之前,她经历了一场漫长、残酷的亲情崩塌。拉黑所有亲人后,小怪连过年也没有回家。冷静下来后,她说服自己将亲人看作一种和领导、同事一样的社会关系,只要对他们不抱有期待,就不会有痛苦。
去年春节,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小武在返乡的同学里发起一项问卷调查,最后回收1200份有效样本,覆盖不同的年龄组,想要探究青年群体中“断亲”现象发生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18岁以下群组里,“和家里如果没有事情几乎没有联系”的比例高达63.1%,26岁~30岁的“90后”年轻人大多数只是“偶尔与亲戚有联系”,5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有50%的人与亲戚“经常联系”,“这说明青年断亲现象确实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胡小武将断亲现象与城乡流动、互联网生活方式等建立起解释关系:城镇化发展造成了普遍的人口流动,亲人之间因为空间、距离的遥远而导致了情感的疏离;城市化也解构了以往相邻居住的形态,加速了“断亲”。另外,市场经济提升了小家庭抗风险能力,经济独立带来的安全感,冲淡了亲人之间的心理需要。“00后”更享受互联网的虚拟社会关系,而非走亲访友——宏大的社会变迁下,“断亲”的产生似乎有迹可循。
但网友们向他提供了更隐秘、复杂的理由。胡教授记得,有网友提到,自己跟亲戚交往中有很多负面体验,对衡量、比较无法容忍。他感知到一种更强烈的社会情绪:年轻人在日常紧张的生活里,每天都过得很疲惫,根本无暇顾及所谓的亲缘网络。 #洞见计划 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https://3g.k.sohu.com/t/n737335788
跟象友聊天,顺便搬运一点自己之前发过的韩国电影黑名单相关和韩国电影1987的一些小故事。花了相当时间把避讳词都改成正常词汇,唏嘘。
————
聊聊黑名单。为什么韩国朴槿惠政府会出艺术黑名单呢,是因为一个导演拍了个纪录片叫《潜水钟》,揭露了世越号事件中海警和救援人员、乃至中央政府在救援行动中的重大失职。该影片本来是要去釜山电影节首映的,于是朴槿惠政府给釜山电影节组委会施压,希望阻止电影上映。这件事让韩国文艺界一片哗然,大批艺人选择不去参加当年的釜山电影节闭幕式以抗议这一干涉行为,釜山电影节也坚决不同意,电影遂在电影节顺利放映。黑名单上的最初一批人就是电影节的组委会成员和选择抗议的那些演员。
后来黑名单就越变越长了,乃至拍朴槿惠她爹独裁政治的,拍各种民主化运动的,甚至是公开支持在野党和文在寅的电影人和其他文娱界人士都被包括在其中......该名单总共有九千多人,将近一万人,也就是说当时的韩国每五千人里就有一人被黑名单所限制。登上黑名单的人在工作上会受到一系列的阻碍,演员接不到片子于是失业好几年的事情比比皆是,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宋康昊那几年的沉寂,因为他在辩护人这部以卢武铉为原型的电影里演了主人公。
然后因为聊到了民主化运动,所以再顺便聊一点1987:
1987是一部韩国电影,讲的是1987年的韩国是怎么推翻军政府,实现民主的。导演在前期做准备工作的时候没有公开这个计划,全是在暗地里准备的。这么做有两个原因:导演本人在黑名单里,准备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外部阻碍,不如就当作一个地下项目;导演自己心里知道,这个片子的题材是当时的朴槿惠政府很忌讳的。导演上黑名单其实很无辜,按他的说法是“明明还没想干什么呢就进黑名单了,难道他们知道我在想什么吗?”,其实原因是他的妻子文素利是执政党很多政策的公开反对者,他是因为自己妻子的立场被列进黑名单的。大概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逻辑,不过从这个片子来看,进黑名单也不算冤枉他(笑得).......
当时一系列主题是民主化进程的电影都受到政府的打压,可能是由于朴槿惠家庭背景的原因,也可能和当年参与学生和社会运动的年轻人如今大多投身政治,且多数在当时在野的两个主要政党内活动有关系:执政党恐怕不喜欢那些把现在的对手拍成时代主角和正面人物的电影。因此文艺圈是知道参与1987这部电影可能导致的职业风险的。但在1987的导演找演员的时候,有很多非常大牌的影星出人意料地同意参演,哪怕只是演一些在电影里只有几句台词的小角色。所以我们看到的电影里就像走马灯一样一个一个出现名演员,就好像导演是刻意在忠武路展现影响力一样——但其实不是,他本人也很惊讶于居然有这么多人参与这部电影。顺带一提,导演的妻子文素利也在电影里出演,但没有露脸,只是在结尾处一个场景里喊了一句口号。
导演的两个孩子也参演了,演的是杂货店里向后半部分的女主角买糖果的两个小孩子。
说到这位女主角,电影里的事件都是真实的,人物都有真实原型,只有这个年轻女学生角色是虚构的。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其实出现了相当多批评,批评的就是这部电影里的女性角色太少。但这其实是一个很难规避的问题,因为在八十年代的韩国,确实存在性别不平等的情况,民主化运动也不例外:报社记者、法院、检察院、警察、总角人士等民主化运动推动者中,较高的职位多由男性担任,女性的学生参与者往往不能成为领导学生组织的存在。现在的一位韩国政坛上的女性政治家沈相奵,当年就曾因为学生运动组织里不让女性走上高位而主动退出,自立门户。不过女性在韩国的民主化进程中也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学生和异见人士的女性亲属往往是站在抗议最前线的,在他们被抓进牢里的时候,她们总是最先努力施压,要求停止对这些人的不公囚禁。电影里也提及了这个“母亲阵线”,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看一下。
以及最后稍微提一下电影里的检察院。检察院在这个电影里是一个比较光明的角色,但这样的选择背后也有原因。1986年,警方对一名女性学生运动参与者进行拷问时,使用了性侵的手段,社会一片哗然,警方和检方的形象一落千丈。于是在1987年,检方面临是否要遵从政府的意愿、帮助掩盖政府机构拷问学生至死的事实时,出于对自己政治利益的考虑,默许了体制内的小检察官不服从上级命令,批准尸检,并将事实真相泄密给了记者。电影没有将这种来龙去脉描写清楚,只是在人物对话里暗藏了这样阳奉阴违的算计,我一直觉得这是这部电影里特别有意思的一个细节。